当前位置: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详情

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后旗集中连片地区脱贫攻坚记

发布时间:2017-12-07点击量:1446

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后旗集中连片地区脱贫攻坚记

  内蒙古新闻网  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
  办法总比困难多

  ——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后旗集中连片地区脱贫攻坚记

  塞上秋来风景异,丰收季节民欢颜。十月的阴山北部铺上了一层灿烂的金色,黄草白云之间,牛羊成群,土豆成山,雪菊茶香,运输农副产品的车辆络绎不绝。

  今年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干部群众倍感欣慰,通过推进精准扶贫,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0%下降到0.8%。特别是今年完成了7100名贫困人口脱贫,基本提前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。

  “托牛所”里的笑声

  49岁的锡勒乡村民马来栓因为儿子先天性骨髓炎致贫。为了让他家稳定脱贫,旗里给他家3口人每人补贴1万元,购买3头奶牛进行养牛扶贫。但他不能单门独户养牛,必须进入“托牛所”进行牧场化养殖。

  奶牛业是当地扶贫产业的重点项目。合作社的创办者胡明是锡勒乡走出去的大学生,1994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,在呼和浩特从事了数年的奶牛养殖后,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奶牛业。

  “这里的奶牛养殖过去都是散户,农民一缺养殖技术,奶的品质不稳定;二缺销售渠道,奶生产出来卖不出去。”胡明2011年创建了奶牛养殖合作社,与当地政府合作,利用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积累的乳企资源,吸引贫困户签约“托牛”。政府给贫困户每头牛补助10000元,贫困户自出3600元,在合作社认购奶牛。奶牛由合作社集中购买、统一饲养,产奶统一包销给大型乳企,每头牛每年给贫困户分红2500元。5年后,老牛归“托牛所”处理,“托牛所”再分给贫困户新牛,以此循环,让贫困户稳定产业脱贫。

  合作社同时还雇用参社的贫困户作为养殖工人,增加他们的收入。马来栓就是这里的工人。

  马来栓扳着手指算起了收入:“3头奶牛,收入7500元;每月工资3000元,一年3.6万元;媳妇在家种点地,一家全年收入稳定在4.35万元。”马来栓转眼就摘了贫困帽,如今儿子的病治好了,家里收入也上去了。马来栓谈起自己的脱贫经历,禁不住喜笑颜开。

  像马来栓这样的贫困户,在这个“托牛所”有127户。

  阴山雪菊实现脱贫梦

  记者见到李凤英时,她正在熟练地分装雪菊茶,放进一个个精美的纸盒里,用红色的丝带系上漂亮的结。这些自己种植的雪菊将作为丰裕村集体的龙头产品,出现在中秋市场上。种子由政府提供,村委会提供土地和肥料,村里200亩集体种植雪菊产品全部由政府包销,李凤英只需要在村集体干满工时,就能拿到2000元的盈利分红。

  丰裕村以土地参股,与企业共同成立了村办农业公司,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农机服务,生产出的农产品由农业公司统一收购、加工、包装、销售,收益反哺给村民。目前,丰裕村已经有了1500亩有机种植基地、37座马铃薯育种大棚、120亩果园、230亩露天蔬菜、200亩雪菊等种植经济,另外还因地制宜开发了5处农家院发展乡村旅游。

  李凤英也曾是贫困户,51岁的她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疾病,家里的孩子都在外打工,缺乏劳力。现在通过村集体经济,她家一年可以拿到6000元分红,加上3400元低保,年收入将近万元,再加上医疗保险,两人养老不再是问题。

  移民新村新事多

  60岁的王金莲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山沟里的上四道沟村。山沟里住的是土房,不通水电,吃水靠担,贫瘠的耕地都在山坡上,下山的路难如登天,用她的话说就是“从来没有出过门”。

  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,当地重点解决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的问题,采取“N村合一”的方式,将20个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小村庄搬迁到交通便利、人口集中的移民新村,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,通过产业带动和就业安置帮助群众脱贫。

  搬迁后,王金莲和丈夫住进了统一建造的安置房,50平方米的房子带一个小院,6万元房款政府补贴了5万。新居宽敞明亮,院里还能种花养猪,出门就是文化广场。

  2013年以来,旗里组建80个驻村工作队,派出2471名干部驻村入户开展“结对”帮扶工作。31名基层优秀扶贫干部得到选拔任用,切实把重基层、重实干的导向树了起来。扶贫不能走过场,旗里强化反向问责,重新选派了129名优秀干部挂任驻村“第一书记”和村主任助理,对51名不能胜任工作、带动力不强的驻村“第一书记”进行及时召回,对工作不力的12个包扶单位负责人进行了集体约谈。

  旗扶贫办负责人说:“照这样的干劲,察右后旗完全可以在2020年前提前实现整体脱贫。”(记者 高平 见习记者 安胜蓝)


联系我们  |  设为首页 |  加入收藏

蒙ICP备12002111号-1

主办单位:乌兰察布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